药物的分布是指吸收后的药物,随血液或淋巴液穿过各组织间的屏障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绝大多数药物只有经过分布后才能产生药效。同时药物的分布与药物在体内的蓄积性和副作用密切相关。
药物的分布过程会影响药物在血液或靶组织、靶细胞中的浓度;
如果药物的作用取决于药物在靶组织中的浓度,则药物的分布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强度;
分布过程会使血液的药物浓度降低,因此,药物的分布过程也是药物从血浆中消除的方式之-。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及其相应的生理屏障和各种体液的pH不一致,所以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多数是不均匀的。通常药物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越大,对该组织器官的作用就越强。但也有例外,如强心苷主要分布于肝和骨骼肌组织,却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
影响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因素较多,主要有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细胞的亲和力,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以及机体的生理屏障等。
药物能与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结合,所以药物在血浆中常以两种形式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始终处于动态平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增大、不易透过血管壁,限制了它的分布,也影响其从体内消除。不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则可被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药理效应。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性的,也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但有一定的限量,当药物剂量过大,血液浓度增高至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达到饱和后,游离型药物会突然增多而使作用增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此外,若同时使用两种都对血浆蛋白有较高亲和力的药物,则将发生竞争性抑制现象,一种药物可把另一种药物从结合部位置换出来。
血浆中游离型药物由于分布或消除使浓度下降时,药物便可从结合状态下分离出来,从而延缓了药物从血浆中消失的速度,使半衰期延长,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储存功能。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化学结构,同类药物中,也有很大差别,如磺胺类的磺胺地索辛在犬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为81%,而磺胺嘧啶只有17%。另外,动物的种属、生理病理状态也可能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内屏障是指组织屏障或细胞膜屏障。
(1)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膜的细胞间连接比较紧密,并比一般的毛细血管壁多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因此,通透性较差,许多分子较大、极性较高的药物限制通过不能进入脑内,特别是当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变大就更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在治疗脑膜炎疾病中,磺胺嘧啶可作为磺胺类药物中的首选药物,主要是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初生幼畜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或脑膜炎患畜,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进入脑脊液增多,例如头孢西丁在实验性脑膜炎犬的脑内药物浓度比健康犬高出5倍。
(2)胎盘屏障
胎盘屏障是将母体血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它的通透性与一般的生物膜没有明显区别。
脂溶性高、解离度低、分子量小、不带电荷的药物如乙醇、水合氯醛、氯丙嗪、磺胺类、绝大部分抗生素、喹诺酮类、巴比妥类等药物,都可通过被动转运的方式透过胎盘屏障。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对药物通过胎盘有很大影响,生理状态下,只有非结合游离型药物才能透过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的选择性比血脑屏障要低一些,特别是妊娠后期,绝大部分药物都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来源:网络,主要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私信或联系小编:155 8994 9285。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龙昌药业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