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大附儿院心内科成功为6岁10月、体重18kg的儿童植入永久性左束支起搏器,这是医院完成的首例生理性起搏植入术。
6年前,小洛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心肌病、心衰”从安徽慕名来我院心内科,经精心治疗,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在近两年的定期随访中,小洛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AVB),并逐渐进展为高度甚至III度AVB。
近期显示其平均心室率仅45-50bpm,平板运动检查时心率也仅50-75bpm,未来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极大,且因束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又开始逐渐增大,是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绝对指征。
经心内科团队反复讨论,考虑到既要解决小洛的AVB,又要改善因CLBBB影响的心功能,最适合的起搏方式就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LBBP)——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对于单纯高度及III度AVB患儿,右心室起搏就可解决问题。而CLBBB发生心功能不全,成人需要安装CRT(左室再同步治疗——三腔起搏),儿童因为年龄小,体重低,血管细,并不能常规开展,这种情况下儿童往往选择开胸行左室心外膜起搏。
但心外膜起搏创伤较大,起搏阈值高,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会明显缩短,且起搏导线断裂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所以对于小洛来说,经心内膜的LBBP是最适合起搏方式,即可解决传导问题,又同时兼顾改善心功能。
2个小时的手术,术中顺利将心室电极固定在左束支区域,术中术后程控显示起搏阈值和感知功能均非常理想,低阈值可延长起搏器寿命,估计小洛的这个起搏器可以用到成年期,延长了电池耗尽需更换起搏器的周期。
同时小洛的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从130ms降低至100ms,达峰时间也明显缩短,提示左室再同步化良好,改善了心室收缩的协调性,有助于左室大小的恢复。
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左束支起搏可以夺获左室间隔侧左束支区域进而快速激动心室肌,起搏的QRS波窄,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希氏束起搏相比,起搏电极头端固定更稳定,起搏阈值更低,感知振幅更高, 更适合儿童。
左束支起搏在儿童群体的应用是生理性起搏的重要里程碑。我院成功开展首例左束支起搏,标志着我院的起搏与电生理水平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器械小型化及植入技术的成熟,左束支起搏有望成为儿童起搏治疗的优选方案。我院心内科团队将持续优化操作流程,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儿童生理性起搏的规范化发展。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