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特佳行业研究专刊《高·见》第十三期即将发布,核心报告《三明医改再迈新步伐,深入解读对中国医疗系统的重塑和影响》全面分析三明医改实践,探索中国式医疗保障制度,敬请关注。
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高
作者:彭鹏|投资研究部
全文10000字,阅读时长15分钟
1.1 脑卒中简介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导致部分大脑失去氧气和养分供应,从而导致脑细胞受损和死亡的一组疾病。脑卒中的影响取决于受损的程度和部位,耽搁的时间越长,脑损伤就越严重。脑卒中有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约85%为缺血性,15%为出血性。

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证据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以上危险因素随着个体及人群的老龄化进程增加,并不可避免的使脑卒中诊疗复杂化,同时随之复杂化的还有人体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脑血管细、脑血管迂曲、血管壁较薄等因素)。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急症,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且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临近中午的时间段,整体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性,是中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且是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超1000万人新发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每年导致超600万人死亡,另有约三分之一的病例遭受永久性残疾。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治疗以介入疗法为主,且随着相关术式及医疗器械的成熟,未来神经介入治疗领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2 诊断流程
脑卒中发病的迹象包括身体一侧突然无力或麻木、目光分散或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突然失明、听不懂周围的人说的话、说话或交流困难、失去平衡、感到思绪混乱或眩晕、面部表情突然改变,例如难以微笑等。如果出现以上任何症状,即使只是短暂出现,需要立即通过120呼叫救护车。
入院后,脑卒中紧急处理的理论目标是在患者到达后6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包括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ABC)、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必要的稳定患者病情措施及诊断。
表: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

备注:DEFUSE 3—影像评估筛选缺血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I或CTP联合临床不匹配对醒后卒中和晚就诊卒中患者使用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L—ASPECT大梗死核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 LIMIT日本超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ELECT—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完成诊断后,依据诊断结果启动再灌注疗法,通过关键的治疗决策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气道管理的必要性及最佳血压控制,确定合适的再灌注疗法(例如,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根据引起血管阻塞的病理机制来分类,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型和小血管闭塞性(腔隙性)脑卒中:1)大血管病变型:这类脑卒中涉及身体的主要动脉,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或血栓导致,影响大面积脑组织,症状较为严重。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型脑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约25%。2)小血管闭塞型(腔隙性):该类型的脑卒中涉及脑内较小的血管,如细动脉或毛细血管,通常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腔隙性脑卒中通常发生在脑的深部结构,如基底神经节,导致的症状较为局限,但在功能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约20%至25%的缺血性脑卒中。此外,根据发病的速度和持续时间,缺血性脑卒中还可以细分为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和持续性脑卒中。TIA是暂时性的脑血流不足,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但常是未来更严重脑卒中的前兆。以下为部分部位栓塞的概率:
文献数据表明,缺血脑组织每延迟3秒救治时间就有约10万个脑细胞永久死亡。也就意味着,当流向大脑的血液被阻断30分钟,平均会减少4300多万个脑细胞,患者获得良好治疗结果的可能性就会降低10%,24小时内必须为患者提供适当治疗以避免脑损伤。另有一项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成功进行血管再通组的成本效用为35557美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高于6小时以上组,也高于未进行血管再通组27829美元/质量调整生命年。此外,每提高一个再灌注等级,终生QALY就会递增。
2.1 主要治疗手段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早期目标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是最有效的恢复脑血流的措施,越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越高。相较于血管内介入,静脉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好。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是机械取栓可以明显扩大时间窗,缩短手术时间,提升疗效。静脉溶栓疗法和机械取栓都需要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医院接受治疗,这些医院可以协调急诊服务、神经科医生的快速会诊、重症监护服务以及通过CT或MRI扫描进行脑部和血管成像。
将阿替普酶(tPA)的药物,替奈普酶等药物注入静脉,主要作用是溶解阻塞脑动脉血流的血栓。

2.2.1 中国指南(2023)
遵循静脉溶栓优先原则,如果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指征,应该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对缺血性卒中发病4.5h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给予阿替普酶或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2.2 美国指南(2019)
-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仍是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可为患者提供更有利的预后。符合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条件的患者应接受阿替普酶治疗,即使正在考虑机械性血栓切除术。
2.2.3 英国指南(2023)
发病4.5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年龄或卒中严重程度,均应考虑使用阿替普酶或替奈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距最后正常时间大于4.5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年龄或卒中严重程度,如在患者发病4.5-9h内开始治疗,或醒后卒中患者在距睡眠中间时间点9h内开始治疗,且CTP/MRI灌注成像(核心梗死区-低灌注区不匹配)或MRI(DWI-FLAIR不匹配)证明患者存在可被挽救的脑组织,应考虑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
3.1 机械取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要进展,可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使用机械装置,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以达到血管再通的一种手术方法,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先在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将导管送入到颅内的血管中,再将取栓装置送入到血栓的部位,然后再通过取栓装置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目前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流机械取栓装置包括支架取栓和抽吸取栓。- 缩短发病到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时间,有利于显著改善预后,在治疗时间窗内应尽早实现血管再通,不应等待观察其他治疗的疗效而延误机械取栓(Ⅰ级推荐,A级证据)。
- 对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结合发病时间、病变血管部位、病情和梗死严重程度综合评估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获益和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评估和机械取栓术(<24小时)评估同时进行。
- 建议在16小时内进行机械性血栓切除术,对于自症状出现起超过6小时、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符合特定高级影像学标准的AIS患者,最长可在24小时内进行合理的机械性血栓切除术。
- 符合机械取栓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论是在急性卒中中心还是在血栓切除中心就诊,均应事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除非有禁忌症)。应尽力缩短整个治疗路径的过程时间,溶栓治疗不应延误向血栓切除中心的紧急转诊。
- 发病12h内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若确诊为颅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NIHSS评分≥10分,且PC-ASPECTS评分和桥脑-中脑指数良好,应考虑进行机械取栓(如符合条件,联合经静脉溶栓治疗)。
- 对于发病时间在12至24小时之间和/或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由于相关数据较少,在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时应谨慎行事。
近年来诸多临床研究,尤其是5大型随机对照试验(MR CLEAN、ESCAPE、SWIFT PRIME、EXTEND-1A、REVASCAT)结果表明,取栓支架与药物联用相比于单独使用药物,3个月再通率较高、致命率较低、出血风险更低,具有临床显著性,标志了机械取栓时代的到来。自2015年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对于特定人群的血管内治疗在国内外指南中获得了最高级别推荐,此后急性缺血类相关产品临床研究不断,推动行业发展。随后DAWN和DEFUSE 3试验将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时间窗拓宽到16-24h。表:证明取栓支架与药物联合具备有效性的五大数据
在目前指南推荐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桥接治疗)的同时,国际上也探讨了血管内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2020年DIRECT-MT、SKIP两项研究发现单纯进行机械取栓效果不劣于药物和机械取栓联合治疗,进一步推动机械取栓发展。国际多中心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选择的RCT研究(SELECT2)纳入352例发病24h内、平扫CT显示ASPECTS 3-5分或CTP/DWI显示梗死核心>50ml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证实了血管内治疗对功能结局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不增加症状性出血风险,但手术组存在夹层、穿孔等血管并发症风险。中国牵头的大梗死核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ANGEL ASPECT试验最终纳入发病<24h、平扫CT显示ASPECTS 3-5分(不考虑梗死核心体积限制),或发病<24h、平扫CT显示ASPECTS 0-2分且CTP/DWI显示梗死核心70-100 ml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456例,结果证实血管内治疗组3个月功能结局显著优于最佳内科治疗组,虽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但未增加症状性出血风险。RESCUE-Japan LIMIT和ANGEL ASPECT提供了大梗死核心的取栓证据。ATTENTION和BAOCHE补充了后循环取栓的证据。由此,机械取栓成为了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手段。最近的文献已经支持将达到mTICI 2c或3再灌注分级作为机械取栓的可行新目标,因为mTICI 2c/3 患者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mTICI 2b患者。在美国,每年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的mTICI 2c/3 再灌注率即使略微增加10%,也将分别增加3656个QALY,节省2100-368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取栓支架通常采用镍钛材料制成,将取栓支架放入血管后,取栓支架会自动膨胀,从而血栓会进入到取栓支架的内腔中被取栓支架所捕获,通过回撤取栓支架即可将血栓取出,从而血管可恢复血液畅通。支架取栓技术的关键,其一是如何通过技术上的改进实现支架和血栓之间更好的嵌合,从而提高血管再通率,特别是首过成功再通率;其二就是要重点避免减少其对血管壁的潜在破坏。

在抽吸导管接触血栓后,通过施加以负压使血栓被吸入导管,从而彻底清除血栓。采用抽吸技术取栓时,术前需要精确地测量闭塞血管的直径,根据病变血管的直径选择合适的抽吸导管。抽吸取栓技术的关键是如何增加抽吸导管对血栓的抽吸力,抽吸效果取决于导管与血栓的相对位置及导管抽吸力。近年来,随着抽吸导管在通过性、抗打折性和抽吸效率上的进步,以一次通过直接抽吸(ADAPT)技术为代表的抽吸取栓技术不断成熟。抽吸取栓技术理论上能够降低支架样取栓器对血管造成的直接切割和牵拉损伤,降低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对负荷较大、质地较硬的血栓栓塞,直接抽吸可能更具优势。
以ADAPT 技术细节为例,单纯抽吸取栓技术步骤为:1)用6F的长鞘,在前循环病例中尽可能的到达远端,通常在颅底或颈内动脉岩骨段;若是后循环病例,则定位在椎动脉V2段远端;2)选择匹配目标血管尽可能大口径的抽吸导管。由微导丝、微导管以及抽吸导管组成一个三轴系统,以便通过迂曲的颈内动脉虹吸弯;3)在路图的引导下,将微导丝、微导管穿过血栓,到达M2的分支。抽吸导管被推送到血栓近端,拔除微导丝以及微导管;4)予以抽吸泵或者20、60mL 空针进行抽吸。没有回血则提示已经到位,这时候再把抽吸管略往前推送,以便与血栓嵌合牢固;5)保持抽吸,缓慢退出抽吸导管,同时在长鞘的侧口进行抽吸,防止抽吸管在进入长鞘时血栓脱落;6)如果失败再次重复上述步骤或使用取栓支架进行补救。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指出,直接抽吸取栓作为首选的取栓方式,效果不劣于支架取栓,达到了ⅠB级推荐。对于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经过仔细筛选后,首选抽吸取栓不劣于首选支架取栓,推荐等级Ⅰ级,B级证据。在应用抽吸技术时,需掌握可能的补救技术,如抽吸并发血栓逃逸的处理。针对颈内动脉或者M1段的血栓,可以使用5MAX等较大内腔的抽吸导管,大脑中动脉M2段的血栓可选用4MAX抽吸导管,M3等更远部位可选择3MAX抽吸导管。近年来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的孰优孰劣,常常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讨论热点问题。一些回顾性分析对两种取栓方式进行对比,ADAPT治疗组达到再通的时间更短,完全再通(TICI 3级)比例更高。ASTER研究于2017年发表,是第一个比较一线使用抽吸和支架取栓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由法国的8个综合卒中中心参与,主要结局指标是手术结束时血流灌注达到TICI 2b/3级患者的比例;这是一项优效性研究,预估的差异率是15%;最终纳入了381例患者(试验组192例、对照组189例);两组的再通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为85.4%(164例),支架组83.1%(157例)。
随后于2019年发表的多中心的、盲法、随机对照的COMPASS研究评价了首选抽吸取栓与首选支架取栓相比是否有非劣效性的功能性结局,这项研究最终证实了首选抽吸取栓在临床效果方面不劣于首选支架取栓。该研究主要的结局指标是90天mRS评分(mRS≤2为良好),非劣效的差值为15%;总共纳入了270例患者(首选抽吸组134 例,首选支架组136例),最终结果显示抽吸组69例患者(占抽吸组52%)和支架组67例患者(占支架组比例为50%)达到了90天mRS≤2分,支持首选抽吸取栓不劣于支架取栓;次要疗效结果以及安全指标两组相似;除此之外,当使用汇总数据链或使用价目表价格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抽吸组相对于支架组费用分别减少4541美元及5074美元。4.1 全球市场
脑卒中是全球前十大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中低收入国家的疾病负担最重。2020年,全球脑卒中新发约为1171万例,在所有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5%。在死亡率方面,2020年脑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为708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导致348万人死亡。2021年新发脑卒中病例数增至1190万,脑卒中相关的死亡人数增至730万。到2023年为止,脑卒中仍然为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之一,且年新发病例数基本维持在1000万以上,从发病人群角度判断,整体市场空间上限较高。

2016年,全球只有不到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符合条件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了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手术量约为7.9万例(美国1.15万例、欧洲2.7万例、亚洲和澳大利亚合计3万例),神经介入技术的可及性及利用率较低。到2020年机械取栓增加到约20万例,增速较为可观。在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实施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瓶颈有所不同,资源供给较为不均衡。目前的共识是,大多数高收入国家有足够的神经介入医师接受培训并投入临床实践,以满足对机械取栓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没有足够神经介入医生的中低收入国家,对于允许其他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如心脏病学或血管外科)实施机械取栓的正确方法还缺乏共识。但不论资源及医疗现状差异如何,每个国家或全球卒中运动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缩短急性卒中介入治疗的时间。为了提升诊疗效率,建议各国积极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中心,卒中中心与在医院普通病房治疗病人相比,虽然初期成本会从5000增加到10000美元,但随着住院和康复时间的缩短,初期成本可以快速收回。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新增脑卒中病例394万例,缺血性卒中287万例(占比约72.8%),脑出血85万例。有219万人死于脑卒中,103万人死于缺血性脑卒中,107万人死于脑出血。根据中国卒中学会2024年发布数据,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每年新发卒中约330万,其中220万人因脑卒中致残,154万人因卒中死亡,幸存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990-2019年,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9.3%,主要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3.1%和39.3%,而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34.7%。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DALYs是疾病导致死亡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和导致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DALYs综合考虑了死亡和残疾两种健康损伤,是衡量疾病整体负担的重要指标。GBD数据显示,2005—2019年我国缺血性卒中的DALYs自2005年1268/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148/10万,但仍远高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中国神经介入手术的数量由2017年的约7.53万台增加至2020年的16.14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28.93%,预计2022年进一步增加至约27.25万台。
2017年到2022年,中国机械取栓手术量从2.4万台增加到8.5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29.2%。2020年,三种神经介入手术中出血性脑卒中手术于中国最为普遍,占所有神经介入手术数目约46.4%。其次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比约为29.4%。
中国缺血性卒中治疗渗透率水平仍然较低,手术主要集中在头部医院,基层卒中的治疗水平较差。相较于美国的11.8%-26.2%的机械取栓渗透率,2022年中国机械取栓渗透率仅约3.2%,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2020年我国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总静脉溶栓渗透率为5.64%(略高于2016年全球平均水平)。
2017年到2022年,中国神经血管病介入治疗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从32.2亿人民币增加到66.8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5.7%。其中,国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2年国内市场规模已达17.5亿元。在结构方面,支架取栓、抽吸导管比例均增长,且仍以支架取栓为主。4.2.3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作为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的国家,有应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并通过科学化筛查与规范化防控降低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进而减轻脑卒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的必要性。2011年中国卒中预防项目委员会(CSPPC)成立,为了缩短住院前的时间,CSPPC建立了卒中中心网络、卒中地图和卒中“绿色通道”,以创建三个1小时黄金救援圈。卒中急救地图体系已纳入全国超26个省的170余个城市、2000多家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
截至2024年,中国具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卒中中心数量为638家三级卒中中心和1458家二级卒中中心,实现了80%以上市(地、州)、100%省(区、市)至少有1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的建设。基于国内的卒中中心建设及DSA覆盖情况,结合多方访谈获悉的可开展机械取栓的卒中中心数量仅862家,其中400家可以实行抽吸取栓,可以判断仅从基础建设层面推测,神经介入的渗透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基础建设目前不是行业渗透率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国家对于卒中的诊疗及人群覆盖较为重视,未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相关基建水平,避免出现瓶颈限制急性缺血性卒中产品的快速渗透率提升。- 2016年12月,《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印发;
-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启动实施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目前,卒中中心区县覆盖率已达50%。
- 2023年7月,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等共同发起“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行动”,并在12个省份及地区进行试点。
- 集采政策:2023年开始各省际联盟开始初期神经介入器械的尝试,但仅涉及少数品类,再结合行业较低的渗透率及最近的河北联盟集采较差的落地情况,预计短期内神经介入领域的面临集采及集采降价的压力较低。

4.3 美国市场
在美国,每年有约79.5万人新发或复发脑卒中,其中87%为缺血性脑卒中。据估计,从2015年到2035年,与脑卒中相关的直接医疗总费用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从367亿美元增加到94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预计增加的费用来自年龄≥80岁的人群。在美国,尽管由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步,脑卒中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超过14万人死于脑卒中,是美国第五大致死原因。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于2015年确认取栓手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线疗法,机械取栓手术从2015年的约1万例增加到2020年的约7-8万例,渗透率由2015的1.4%迅速上升至2019年的11.8%。截至2022年,美国共有2446个卒中中心,占全国急诊科(ED)总数的44%。卒中中心包括综合卒中中心、具备血栓切除能力的卒中中心、初级卒中中心、急性脑卒中预备医院。美国医疗机构的相关设备储备也较为先进,早在2018年,美国每十万人口就拥有3.27台DSA的数量。
但随着急性卒中干预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建立的提供机械取栓的医疗系统已经滞后,目前只有56%的美国人口能在60分钟内通过地面交通到达有机械取栓治疗能力的医院。整体医疗体系需要较大程度的优化以突破目前机械取栓的渗透率瓶颈,以期在未来实现机械取栓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的诊疗体系。
4.4 欧洲市场
4.4.1 发病人群
在欧盟53国中,2010年至 2019年期间,脑卒中发病人数增加了2%(从177万例增加到180万例)。欧盟53国的所有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18%,从每10万人82例降至67例。英国每年有超过11.3万人新发脑卒中,目前约有100万脑卒中幸存者,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存活率,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欧洲卒中组织和欧洲卒中联盟制定了持续至2030年的欧洲卒中行动计划。2030 年所追求的目标包括,将欧洲的卒中绝对数量减少10%、至少 90% 的卒中患者在专门的卒中单元接受一级治疗、实施国家卒中管理计划、实施多部门公共卫生干预的国家战略等。基于所有欧洲国家实施欧洲卒中组织指南和欧洲卒中行动计划战略,可实现全欧洲卒中治疗的标准化,改善和均质化不同欧洲国家的卒中负担。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属于精密加工行业,具有尺寸小、精度要求高和生产工艺难度大的特点,集中了材料、生物、医学、工业化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多个领域的顶尖技术。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过程需要用到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好的高附加值生物材料,还要求生产企业掌握精细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例如,脑血管通路导管,其设计需考虑径向支撑力、顺应性、拉升强度、生物相容性、疲劳等诸多要素。综上所述,神经介入领域的门槛和壁垒较高,产品力的差异较大,且对临床决策的影响较大。以抽吸导管为例,目前境外代表性企业如下:

中国除弹簧圈以外的神经介入器械市场仍属于发展早期,缺血性卒中器械市场的国产化率仅为约30%,剩余70%的市场仍被海外企业占据,国产产品在安全性、有效性及易用性上和进口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海外专家及供应商的访谈信息判断,海外市场较为集中且主要由龙头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产企业在海外由于产品力较弱及渠道受限等因素限制,未来市场份额增长预期较低。全球目前暂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创新整体解决方案上市或在研。

2001年高特佳投资在深圳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的投资模式,专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以战略性股权投资为主导,覆盖VC、PE、Pre-IPO以及并购的全投资阶段。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深度聚焦医疗健康赛道的专业投资团队,构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生态平台,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健康投资机构。
高特佳投资资产管理规模超220亿元人民币,医疗健康产业基金35支,先后投资医疗健康企业超110家,并推动了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康方生物等37家企业成功上市。高特佳投资业务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在深圳、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建立运营中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优秀医疗健康企业,为全球资本和医疗企业开拓发展新机遇,协助创业者成就伟大企业。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